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在塞納河畔圓滿完成,盛大演出背后,一些關聯的小故事頗為有趣。
[手持火炬的跑酷者與《刺客信條》]
手持火炬、在塞納河畔屋頂騰挪跳躍的蒙頭神秘人,形象一望而知,來自火遍全球的動作冒險類游戲《刺客信條》。
這是由法國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研發的游戲。這位表演者身上的行頭,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軍服,而加上白色斗篷,整體形象非常像《刺客信條-大革命》版本的主角亞諾-多里安。
《刺客信條-大革命》的游戲背景,設置在1789年的巴黎,那時的法國經濟蕭條、民不聊生,國王統治為人痛恨,啟蒙運動開啟民智。
這段背景中,包含著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:
攻占巴士底獄、發表《人權宣言》、國王路易十六被砍頭,拿破侖登上歷史舞臺……
講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,大革命中被斬首的路易十六,喜歡修鎖和手工活,和明朝的“木匠皇帝”天啟帝有共同愛好,后來砍掉他腦袋的那款斷頭臺,是當初路易十六自己設計改進的……
[齊達內從不唱國歌]
開幕式上的主角之一,是兩次拿著火炬現身的齊達內,是法國足球傳奇人物,代表法國奪得1998年世界杯冠軍,顯然,主辦方把他作為了法國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齊達內從來不唱法國國歌《馬賽曲》,當年無論法國媒體和民眾如何反應,齊祖都堅持在比賽前的唱國歌儀式中面無表情、嘴巴緊閉。
他自己說過:“雖然我曾是法國隊長,但我不唱馬賽曲,這并不意味著我不愛法國,你知道我為法國進球多激動嗎?”
這并未妨礙法國人將齊達內視為自己國家的代表人物,和唱不唱國歌比起來,他對法國的貢獻才是更被看重的。
順便提一句,不唱國歌的法國球星可多了去了,阿內爾卡、本澤馬也不唱,還有當年的普拉蒂尼。他們都是移民后裔,齊達內本澤馬都是阿爾及利亞后裔,普拉蒂尼爺爺是意大利人(“蒂尼”嘛)。
[小黃人和蒙娜麗莎]
開幕式轉播畫面中的一個次元破壁環節,小黃人在河里吐泡泡,名畫《蒙娜麗莎》一閃而過,“小黃人偷走蒙娜麗莎”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。
有意思的是,這一幕重演了蒙娜麗莎這幅畫的“成名史”,其實早年這幅畫并沒有今天這樣的名氣,恰恰是因為在巴黎被盜才名聲大噪的。
1911年8月21日,盧浮宮的工作人員文森佐-佩魯賈從墻上拿走了《蒙娜麗莎》,直到第二天,盧浮宮才注意到這畫不見了。
兩年后,《蒙娜麗莎》被找到,期間法國媒體大肆炒作畫作的神秘失蹤,炒火了這幅畫。1914年重新展出時,大眾都來參觀,《蒙娜麗莎》的名氣直線上升。
有意思的是,在尋找畫作的兩年時間內,巴黎警方逮捕過多名嫌疑人,其中一個叫巴勃羅-畢加索,就是后世的那位著名現代派大畫家,當時還沒那么出名。當然,這次逮捕是冤枉的……
[中國代表團“拼船”]
開幕式上,各國代表團的運動員乘船經過塞納河的6公里河道部分,中國代表團沒能獲得“包船”待遇,而是和其他幾個國家“拼船”。
和中國代表團同船的還有加拿大、喀麥隆、中非和智利代表,這些代表團的英文名稱都由字母“C”開頭。
有網友吐槽這是對中國的不敬,這其實是不明實情了。
巴黎奧組委沒有專門采購船只,只是花錢租了一些民船,所以我們看到85只船的大小型號都不一樣,有的國家代表團人少,干脆坐的是小快艇,似乎更顯得“寒酸”了。
這其中,有三個國家代表團享受了“包船”待遇,也就是最后三位入場的澳大利亞、美國和法國。
這是因為他們是今后三屆奧運會的東道國(今年法國、2028美國、2032澳大利亞),才有了特殊待遇。
[巴黎奧運會和鄧小平]
巴黎上一次辦奧運會,是整整100年前的1924年,這里還有一段歷史往事。
1924年巴黎奧運會足球決賽,烏拉圭3比0擊敗瑞士奪得金牌,在決賽看臺上,坐著一個20歲的中國留學生,名叫鄧希賢。后來,他改名鄧小平。
鄧小平是1920年到法國留學,是自費生,所以要靠工廠打工來勤工儉學。
為了看奧運決賽,他需要省吃儉用,還有說法他把夾克衫送到當鋪換錢買票。小平回憶:“門票5個法郎,是我一天的飯錢,坐的位置又最高,球都看不清楚?!?/p>
[最早參加奧運的中國人不是劉長春]
說起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,我們的媒體最常說的是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劉長春,獨自一人“單刀赴會”。
但實際上查閱史料,1924年巴黎奧運會時,就有中國選手參加了。
《申報》記者蔣槐青在《世界運動會史略》中寫道:
“當一九二四年第八次大會舉行于巴黎時,網球也為節目之一,是年我國網球選手韋榮洛、吳仕光及徐恒三君,自費赴巴黎,自動的參加第八次亞林匹克運動會之網球比賽,于初賽中即不幸失敗……”
當時網球只是奧運會的表演項目,不知這是不是官方沒有把這三人當做“中國奧運最早參賽者”的原因,但這三位選手都出席了開幕式,還展示了北洋政府的國旗“五色旗”,確定是中國運動員代表無疑了。
[開幕式上的斷頭王后]
開幕式上有個帶點血腥的表演,一位女演員雙手抱著頭顱,扮演瑪麗-安托瓦內特王后,頭顱還唱起著名的無套褲漢歌曲:“啊,會好起來的,貴族們將被絞死”。
安托瓦內特王后是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,法國大革命期間,夫妻雙雙被斬首,而王后作為生活奢靡的形象被人民痛恨,她在時尚、奢侈品和賭博上投入大量資金,一度引領巴黎王室的時尚圈。
關于她還有這么一則傳說,當大臣告知她“農民因為沒有糧食而餓死”,王后回答:“他們為什么不吃布里歐修(法國一種奶油糕點)?”,真是法國版的“何不食肉糜”。
[被重新塑造的圣女貞德]
開幕式上在塞納河上飛馬而馳的形象,看起來是圣女貞德現身。
這位法國民族主義的英雄化身,其實在歷史上也經歷過復雜的形象塑造。
法國大革命時代,貞德作為忠于王室與舊制度的象征而被敵視,形象甚至是負面的,比如啟蒙時代的伏爾泰就稱貞德是“一個不走運的女白癡”。
而到了19世紀,在法國邁向近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,貞德由負轉正,被上升為民族的象征,因為她的形象與傳說,滿足了法國人的民族英雄想象,成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征。
這其實也是歷史的詭異之處,一個歷史人物的定性,往往出于后世的現實需要,就連貞德這樣的“圣女”,也是個“任人打扮”的小姑娘。
以上是巴黎開幕式帶來的一些小聯想,其實這大概就是這屆開幕式的特點,內涵多元而豐富,不同的人從中能看到不同的東西,產生不同的想象,這也許就是巴黎開幕式這場表演的獨特之處吧。(李普利)